736.印度,又称小乐事_红色玛利亚
书迷楼 > 红色玛利亚 > 736.印度,又称小乐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736.印度,又称小乐事

  属于第二远征军的内战爆发了。

  这场内战很特别

  尽管这是属于英军内部的内战,然而负责参与到这场内战中的士兵,却都是印度人。

  某些学者将其称之为“由印度人进行战斗的英军内战”。

  虽说看起来很滑稽,可事实上却十分讽刺。

  战斗在最前线的印度士兵,因为接触到最惨烈最血腥的战斗,而且因为前线的恶劣环境,让他们几乎受到负责管理他们的英国军官的压迫与剥削。

  所以,他们是最能体会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

  更何况他们接受过来自苏联的公平对待。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在苏联那边做了一个星期的印度士兵俘虏是最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他们,重新被当回了人。

  大家都是人类,都是地球村的一员。

  然而同为人类的双方,却以极其残酷和不人道的方式进行对待。

  自从印度被英国统治之后,印度人民就一直活在水深火热的苦海当中。

  这份怨恨积累了一个世纪,那是几代人累积而成的仇恨。

  所以当他们忍无可忍,并开始追求那最基本的‘正常人对待’时,便开始了反抗。

  然而,正当他们以为自己的敌人是英国人时,却没想到挡在自己面前,并且举起枪对准自己的,居然是自己的印度同胞。

  虽说印度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全都是各个邦,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但这样的事情依旧让无数人感到心寒。

  内战开始了。

  以丘吉尔和霍伯特的专业推断,这场内战很快就会结束。

  丘吉尔是按照人数上的优势进行推断,霍伯特是按照自己曾经镇压印度人民时,对印度士兵的战力进行推断。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信仰所带来的爆发力。

  这份信仰绝非神灵,而是曾经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他们高举着章西女王的旗帜,以章西女王为自己的革命方向。

  章西女王的顽强与不屈,在印度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已经深入民心。

  特别是章西地区的印度士兵,他们更是激昂,更是英勇。

  那份战意,绝非之前的颓废和不积极所能比拟。

  其中一位来自章西地区拉贾斯坦邦的士兵更是高举着手上的刺刀步枪,大声喊道。

  “为了印度!为了女王!”

  排山倒海的气势,当即压倒了负责镇压他们的英属印度士兵。

  英属印度士兵本身的战斗力就很低下,在如此可怕的气势面前,几乎都要溃败而逃。

  若非身后有督战队不断施加压力,恐怕这些英属印度士兵就要跑了。

  这件发生在第二远征军的小内战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可夫这边来。

  朱可夫认为,这场小内战的功劳肯定是自己,毕竟他往俘虏里面掺入了自己的间谍在里面。

  但让朱可夫不解的是,为什么间谍没有先与自己沟通,而是擅自发动革命性进攻。

  这种盲目的革命冲锋朱可夫是不看好的。

  看似气势凶猛,但缺乏战略和战术部署,迟早都会被英国人给吃掉。

  当然他也懒得去思考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朱可夫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当即下达进攻命令,数千个作战单位以各自的方向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朱可夫下达了一条指令:‘进攻之前先进行劝降。’

  由于战场宽度很大,足足有二十五公里宽,这使得战场被分割成很多个战区。

  有些是村庄,有些是城镇,有些是农田森林,有些则是沼泽。

  复杂的战场宽度使得苏军不得不将一个师拆分成上百个作战单位,然后再进行推进。

  但庆幸的是,t34/76依旧主宰着这片战场,即使英军带来了大量的2磅炮,在t34/76面前也不过是敲门砖而已。

  更何况英军的前线都是印军为主,而前线印军闹革命了,他们只想打英国人,对苏联人却高举双手。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防线的不配合行为,所以面对这些不配合的印军,苏军还是会跟他们开打。

  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一个十分奇葩的场面出现了。

  苏军在后面不断往前推,而苏军所推进的对象是正在闹革命的印军,但这群闹革命的印军一点都不在乎后方,而是死命地往英国人那边怼。

  于是乎便形成了‘苏联在推进,印度前线部队仍在推进,英国人则是在反推进’的局面。

  眼见阵线快要支撑不住了,丘吉尔立即给第一远征军下达重令,务必在一周之内突破苏军高地防线。

  但这玩意可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

  苏军的防守战术本身就很强,单靠英军是很难打得进来。

  负责第一远征军总指挥的戈特将军就直接反驳丘吉尔的指令,对他回应道。

  “第一远征军总兵力不到十万,而第二远征军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

  话里话外都是‘你五十万人打不出优势,现在来怪我这不到十万人的部队咯?咋地,仰望星空是仰望你家厕所?’

  当然身为英国绅士的戈特将军肯定不会这么粗鲁,但他肯定不会盲目强攻。

  他可不是一战时期的黑格将军,他是要爱惜自己士兵的生命。

  当然,在推进期间,苏军也不是没考虑过跟这支印度革命军进行联系。

  如果能够联合他们,那么对于西线战场的突破,那必然是顺利得很。

  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该找谁,毕竟这支印度革命军压根没跟苏联人有过任何沟通,而是一股脑地对着英国人方向捅。。

  事实上别说苏军不知道,就连印度革命军内部也不知道自己的老大是谁。

  虽然说他们是在闹革命,但他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

  他们纷纷高举章西女王的旗帜,但他们只会听从自己推举出来的人,而这个人必须是跟他们同一部落种族或者宗教文化。

  也就说,他们在表面上进行了停战,但是对于‘由谁来领导这支革命军’的事情上,却谁都说不服说,谁都不肯让谁。

  信仰印度教的人不会服从信仰穆斯林的人的安排,同理锡克人也不会听从廓尔喀人的指示。如此一来便导致这个看似声势浩大的‘革命’出现了各种致命问题。

  所以,即使苏军有意与他们进行联系,从而达成合作,也不知道该找谁才好。

  无论找哪一个,另外一个都会不服,更要命的是印度可是有上百个民族,总不可能全都找上一遍吧。

  就像是某名牌薯片一样,除了空气就是碎。

  当朱可夫知道此事之后,整个人都傻了。

  他向一位印度政委吐槽道:“难道你们印度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乱的吗?”

  这位印度裔政委颇为无奈地摊开双手:“事实上,他们能不打起来,达成表面上的停战,这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听完这位印度裔政委的话,朱可夫默默地抽起了烟,他发现自己低估了印度的复杂性了。

  但无论如何,印度前线部队的革命,确实给第二远征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即使这支印度革命军内部各成派系,而且各自为战,但奇怪的是即使他们各自为战,负责前来镇压的英属印度军队也打不过他们。

  这可不是人数上的劣势,这是指挥上的问题,还有信念上的战斗意志。

  这就导致,同为印度士兵,战斗力却呈现出悬殊的变化。

  但那是霍伯特到来之前的局面,随着霍伯特的到来,英军也加入战场了。

  第二远征军中,英军确实占据少数,但这少数英军皆是精锐。

  无论是部队内的机械化亦或是他们的战斗素养,都绝不是印度人所能比拟。

  所以当霍伯特带领着英军的三个装甲师加入战场时,战场局势便立即发生转变。

  即使有着信仰加成还有士气加成,但是近现代战争可不是个人精神力量就能扭转局面。

  当近现代战争的澎湃火力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一切的英勇果敢都化为乌有。

  英军的2磅炮对付苏军时,几乎毫无作用,可是对付这些印军却得心应手。

  由于英军一直在提防着印度士兵,留给他们的武器基本都只是步枪和手榴弹而已。

  严重缺乏重武器的印度革命军,很快便被打得溃不成军。

  这就是近现代战争,是装甲与火力这盾矛之间的战争。

  这场轰轰烈烈的印度士兵革命火焰很快就要面临被浇灭风险,可即使如此他们内部依旧无法团结。

  唯一算是有所进步的,也不过是他们内部之间的矛盾暂时搁置罢了。

  眼见镇压部队快要打过来了,这支印度革命军的首领们才开始组织在一起,开始商讨接下来的方向卨。

  是打,是降,还是投奔苏联。

  三个选项,却在他们内部抄得不可开交,最终在争吵之下分道扬镳。

  只有章西地区的印度人决定投靠苏联,他们转身就跑,没有半点犹豫,而其他的则打算与英军申请和谈。

  得知反抗军想要和谈时,英军的一些将军不同意,毕竟他们是大优势。

  但霍伯特却同意了,并且给这些‘叛军’开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印度士兵的好处。

  至少,得让他们在堑壕里的生活过得跟正常人一样,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力。

  这是一次巨大退让,这份退让的巨大程度甚至让不少英国军官感到不满,纷纷向丘吉尔上诉。

  然而,丘吉尔赞同了。

  他也认为先稳住这些印度士兵,等战后再去结算。

  说白了就是秋后算账。

  而且这些头目也会被带走,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

  当然那都是后话,英国政府的妥协确实稳住了这些印度士兵,他们依旧能对其进行驱使。

  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决定给印度士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装备升级。

  丘吉尔已经发现了,盲目地将印度人送出去拉枪线,那还不如让他们装备一定的重武器,然后杀伤苏联人。

  所以在丘吉尔的安排下,印军已经开始装备一定的先进武器了。

  与投降派做相对比的是投苏派的印度革命军,双方几乎是同时进行。

  当这支来自章西地区的印度士兵到来苏联时,便立即得到朱可夫的亲自接见。

  他给予了这支印度革命军的重视,心中也有了打算。

  或许,可以让这支印度革命军发挥出‘革命’的真正力量。

  于是乎,他向这支印度革命军的领袖问道。

  “我想向总书记申请,让你们来彼得格勒进行训练,为未来解放印度而做准备,你觉得如何。”

  这位领袖听到翻译后便兴奋地点着头。

  得到认可后,朱可夫便立即向上级汇报这里的情况。

  约瑟夫很快就知道此事的所有经历,他沉吟片刻后赞同了朱可夫的建议。

  如果能够在印度那边发展处一些新的革命力量,那必然能对英国进行大削弱。

  就这样,英国领导人和苏联领导人都做出了各自的不同决策。

  丘吉尔依旧要利用印度人,但决定给印度人升级一下。

  约瑟夫决定要解放印度人,这不单是为世界革命做铺垫,更是为了削弱英国实力。

  尽管这场发生在第二远征军内部的印军革命来得很突然,但结束得也同样很突然。

  印度革命军溃不成军,除了四分之一的投苏之外,其余都接纳英军的和谈协议。

  但因为这场革命的缘故,苏军又把战线往前推了五公里,距离英军的前线指挥部蒂斯特城只有20公里距离。

  然后朱可夫的部队就很难再继续往前推了。

  其根本原因正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他要防守北方,又要防守多瑙河,更要对西南方向的第二远征军发起进攻。

  三条防线三处分兵,再分下去恐怕就要以一个旅打别人两个师了。

  所以朱可夫立即向玛利亚那里发送了一封电报,要求玛利亚跟他们配合。

  只要汉堡苏军和沃尔夫斯基堡苏军发起钳形攻势,英德法三国联军就很难打了。

  但玛利亚却给了他一个回复。

  “我说老朱啊,我知道你现在的战局蒸蒸日上,但你那里蒸了,我这里可没蒸啊,我再给你分兵,我就得破防了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3m6.com。书迷楼手机版:https://m.s3m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