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炮轰列日与奥匈进攻_红色玛利亚
书迷楼 > 红色玛利亚 > 312.炮轰列日与奥匈进攻
字体:      护眼 关灯

312.炮轰列日与奥匈进攻

  就在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互相宣战之时,德国也正式向俄国宣战。

  由于俄国与法国的关系,加上协约要求,法国也正式向德国宣战。

  英国仍在观望,英国外交大臣仍在与德国总理进行交涉。

  他们提出最严重警告,如果德国不撤销对法国的宣战,那么英国也会介入其中。

  然而,德皇威廉二世没有后退的打算,他要求开启战争总动员。

  烈日当空。

  金碧辉煌的柏林宫殿,威廉二世手持权杖,向着众臣高声喊道。

  “为了伟大的德意志,开战!!”

  众臣亢奋。

  当德皇威廉的开战命令开启之后,全国上下立即动员起来。

  无数德意志青年报名参战。

  在他们眼中,这场战争将会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

  事实上并不只有德国人如此去想,就连英国、法国和俄国都是如此。

  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战争狂热里面。

  工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种严重病态,如今正蔓延至整个欧洲。

  由于德国在7月危机的时候,在zong参谋小毛奇的安排下,已经开始了预备性总动员。

  他有预感,战争随时爆发。

  这份预感被实现了,而他也必须做出安排。

  身为战争大臣的法金汉也立即展开国家总动员的工作。

  无数武器弹药,正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去。

  在他们还是普鲁士的时候,老毛奇和俾斯麦就做出过不少针对法国和俄国的战争策略。

  如果有战争爆发,就应该先进攻法国,对俄国采取守势。

  德奥同盟时期,老毛奇又对战略做出了改变,他认为真的要开战,就应该先进攻俄国,对法国采取守势。

  虽说进攻俄国,但拿破仑的惨败历历在目,所以他所说的‘进攻俄国’,其实只是将俄国人赶出波兰就足够了,绝对不进入俄国境内。

  但是战争计划终究是政治的一环,在1893年法俄同盟成立之后,施里芬开始更改老毛奇的战略部署。

  他认为战略目的并不是要打败敌人,而是要完全性消灭敌人。

  只有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对方就很难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而且他还要求不能只从正面进攻,还得从侧翼进攻,尽可能迂回包抄,把敌人包裹起来。

  在对于俄国方面,施里芬和老毛奇的想法一样,即使打败了俄国,但因为俄国领土辽阔,一旦陷入其中,必将重复拿破仑的失败。

  所以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利用德国的快速动员优势,集中绝对兵力将法国消灭。

  这就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同时也是他们目前为止正在执行的战争计划。

  在证实对俄国宣战之后,战争大臣法金汉和帝国zong参谋小毛奇展开了战略部署。

  尽管他们所执行的是施里芬计划,但制定施里芬计划的时间是在1891年开始,距离现在隔了二十多年时间。

  要知道,19世纪末的俄国还十分落后,可是在1906年之后,俄国的工业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所以施里芬计划必须在细节上进行修改。

  首先是连接着德国和法国之间的边界线。

  这条边界线很狭窄,南方有孚日山脉阻挡,以当前的部队能力,几乎是不可通过。

  要想发起正面进攻,就只能从凡尔登和图勒这两个方向进军。

  但法国人也不是蠢货,他们早就在凡尔登这边设立了大量的防御设施,真要想发起进攻,几乎是一头撞上法国的铜墙铁壁上。

  很显然,施里芬生前也考虑到这一点情况,因此他对作战战略做出了调整。

  在凡尔登以北20英里处,是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边界,还有地形极其险要的阿登高原。

  要想翻越阿登高原进攻法国,这种做法也同样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在面对如此险峻的情况下,施里芬做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以五十多个师的兵力,从比利时和卢森堡借道,然后大迂回包抄到法国后方。

  然后,在德法边界线上,以八个师的兵力佯做主力,牵扯法国的主要军队。

  毫无疑问,施里芬已经推断出了法国的战略部署。

  因为普法战争的耻辱,法国人对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所以他们的战略重心一定是放在了这两个地方。

  到那时候,负责吸引注意力的八个师兵力,一点点往后拉扯,将他们吸引到阿尔萨斯洛林这一带地区。

  紧接着,在大迂回的主攻部队到来时,两面夹击,将法军兵力完全消灭。

  这就是施里芬的核心战略。

  但从军事观点来看,施里芬计划确实很厉害。

  因为他所部署的军队路线,是跨越中立国,并且以阿尔萨斯和洛林为诱饵,将法军牵引到口袋阵内。

  然而,在政治方面去看,比利时和卢森堡不一定会借道。

  如果不借道给德国,那么他们就得向这两个中立国发起进攻,到那时候必然会把英国给牵扯进来。

  但因为施里芬计划主张的是速战速决,以大兵团力量,在六周时间内击溃法国。

  只要法国投降,那么即使英国介入,也无济于事。

  同时,在进攻法国的时候,施里芬也要求派遣十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

  他认为,以俄国那糟糕的运输能力,要想大规模动员,至少得个把月时间,而且俄国人战力低下,十个师的兵力就足够抵御他们。

  他认为战争的最核心战场就是西线,一旦开战,必须尽可能给西线右翼增加更多的兵力。

  这一点,小毛奇很完美的遵守了下去。

  至少之前的他,确实如此。

  可是在经过与法金汉的会议商讨后,小毛奇开始对施里芬计划作出调整。

  首先施里芬在针对西线右翼战场时,他要求大部队入侵荷兰,然后迂回到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后方,再对这个地方发起进攻。

  但经过与法金汉的商讨后,小毛奇发现这个计划并无必要,而且也不实际。

  原因很简单,要想速战速决,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冲入法国境内。

  进攻荷兰会耗费很多时间。

  而且荷兰女王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亲戚,威廉二世就曾经要求过,不要过分伤害自己的这位亲戚。因此小毛奇决定放弃入侵荷兰,而是直接进攻列日要塞。

  决定好了计划之后,战争便立即展开。

  首先是兵力部署。

  按照原施里芬计划,细线右翼的兵力应该是占据总比例的七成,如今的西线兵力总共有78个师,就应该分出68个师到西线右翼,迂回列日要塞。

  但是,小毛奇认为这样的兵力部署太困难了。

  首先是大规模兵力转移,即使是德国的铁路运输也无法做到短时间内将68个师转移过去。

  而且现在的法国十分强大,单凭10个师的兵力,还真不一定拖得了法国的主力进攻。

  因此,他在施里芬的兵力部署中做出了修改调整。

  西线右翼兵力部署52个师,左翼凡尔登方向布置26个师。

  计划拟定之后,德国便开始了兵力部署和兵力转移。

  由于德国的铁路系统十分发达,而且7月时就已经准备好了战争动员,所以在小毛奇拟定了计划后,西线的左翼和右翼都立即陷入战术模式。

  比利时国王很快就知道此事,并且收到了来自德皇威廉的劝降要求。

  这是一份要求,如果不遵守,德国就会发起进攻。

  比利时国王对此大发雷霆,他拒绝了德皇的劝降要求,并且往列日要塞增加兵力。

  得知比利时国王拒绝投降后,德皇威廉命令小毛奇,开始对比利时宣战。

  宣战开始,德军便展开了对列日要塞的进攻。

  这场进攻规模很大,然而德军还是低估了列日要塞的强大之处。

  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

  如果要想在右翼方向入侵法国,除非跨越阿登森林,否则就只能借道比利时。

  而这座要塞是由十二个巨型堡垒环绕而成,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到6公里,足足有400多门火炮。

  负责指挥烈日堡垒的将军是比利时的莱曼将军。

  他以列日堡垒的环形火力,打退了德军的一次次攻势。

  德军也不甘示弱,调动了大量的火炮与列日堡垒对轰。

  然而,列日堡垒的坚固性远超德军的想象,即使炮弹命中了,也很难摧毁堡垒的城墙。

  眼见对轰效果并不理想,德军打算在夜晚进行偷袭。

  然而莱曼将军也不是省油的灯,夜晚的时候他命令各个炮台发出照明弹,顿时间黑夜被照得如同白昼。

  原本负责夜袭的德军一下子就暴露在炮台面前。

  霎时间,轻重机枪一并开火,加上火炮的怒吼,大量德军士兵惨死在进攻路上。

  一连打了三天三夜,无论德军怎么进攻都无法对列日堡垒造成任何威胁。

  得知此事之后,小毛奇大惊失色,再僵持下去,必然延误整个战争部署。

  于是乎,第二集团军参谋长鲁登道夫上校被安排增援。

  对于这种坚固的堡垒,如果是往常时候,鲁登道夫必不会发起强攻。

  最合适的方法是围而不攻,困死他们。

  但时间紧迫不足以让他实施自己的战术,因为留给他的选择只剩下一个。

  轰,往死里轰。

  当然,在轰击列日要塞之前,鲁登道夫还是命人切断了列日要塞的后路,使得他们孤立无援。

  然后他申请并且调用了一艘齐柏林飞艇。

  这是齐柏林飞艇的第一次使用,比利时人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空中巨兽,顿时便失去了战斗能力。

  利用齐柏林飞艇的空中火力优势,鲁登道夫成功断开了各个堡垒之间的联系,从而孤立堡垒间的掩护。

  8月10日,从奥地利那里借来的305毫米迫击炮和420毫米克虏伯榴弹炮被运送到前线。

  这两种大口径火炮展开了对列日要塞的狂轰乱炸。

  列日要塞原本的设定是可以抵抗210毫米榴弹炮的轰击。

  然而,克虏伯所制造的420毫米大贝莎巨炮,其炮弹重量高达820公斤。

  火力优势之下,列日堡垒最终还是被炸成了碎片。

  最终在8月16日,列日要塞宣告沦陷。

  然而,原本计划是一周之内攻陷的要塞之地,却耗费了如此长久的时间,这样的战绩让小毛奇十分不满。

  但更加要命的事情,也随之在东线战场出现。

  首先是奥匈帝国的攻势。

  因为奥匈帝国已经成功摆平了塞尔维亚。

  如今的塞尔维亚忙于处理国内各种混乱,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的威胁。

  如此一来,康拉德得到了大量的兵力,朝着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发起进攻。

  这场进攻来得很快,攻势也同样迅猛,

  西南方面军确实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但无论是武器亦或是弹药都还在运输过程中。

  大批量火炮都只是摆设,炮弹都还没运输过来。

  所以在面对康拉德的大规模进攻,西南方面军一时间陷入了困境,防线更是被一步步逼退。

  面对此景,由玛利亚所率性的第四集团军接到了命令,立即给西南方面军进行解围。

  由于波兰内就有兵工厂,加上由邓尼金率领的军队,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来自基辅的军火支援,因此第四集团军的军火运输来得比其他集团军都要快。

  接到命令之后,玛利亚立即命令第四集团准备出击。

  尽管玛利亚接受了这份支援命令,但她并不知道否则进攻西南方面军的敌军有多少人。

  现在的一战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

  原本的历史中,奥匈帝国因为陷入了塞尔维亚的泥潭里面,导致他们忽略了对俄国的防备,最后遭到俄国大规模进攻,促使德国不得不将兵力调到东线,减弱了西线的压力。

  但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却发生了偏移,而且偏移幅度极大。

  奥匈帝国速战打败了塞尔维亚,而且并没有执着于占领塞尔维亚,而是转过头去,对付俄国。

  运输能力不达标的俄国,只运输了足够的兵力,但弹药严重不足。

  如此一来导致他们在面对奥匈帝国的进攻时,陷入了严重的劣势。

  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让玛利亚无法判断对方的兵力。

  摆在她面前的,是如何派兵支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3m6.com。书迷楼手机版:https://m.s3m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