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衣锦还乡_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书迷楼 >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 第一百三十九章:衣锦还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三十九章:衣锦还乡

  98年农历3月3日,在旮旯村的历史上,是最值得永远的记住的一天。这是旮旯村从1898年有三户人家开始(据说旮旯村最早的三户人家,是大甩爹爷爷的爷爷的老弟兄三人,从苏北的红泽湖逃荒落户于此),近100年的历史上,是最热闹的一天,连1992年安徽发生特大洪水那一年,北京来旮旯村捐献衣被,行署专员来视察灾情,也没有拉过横幅的旮旯村,这一次在村口通往二郎山道路上拉起了横幅,在通往马厂和县城的老龙河的大桥上(这座大桥刚刚修好)搭上了彩虹门,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李总经理携夫人赵英女士到旮旯村投资考察,”“家乡人民欢迎你”“开发二郎山,振兴旮旯村的经济。”路两旁的树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让旮旯村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旮旯村,”“李二柱,你是家乡人民的骄傲”,“赵英,你是旮旯村人民的好媳妇”。村头的广播喇叭里一遍又一遍播送着,费翔唱的《故乡的云》和《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充满乡情的旋律,把乡亲们的心都唱醉了。

  旮旯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一脸的春风,他们把压在箱子底下的好衣服,都拿出来穿了。何半仙破礼帽也不戴了,卡上一顶遮阳帽,远远的看去,像是乡村的一个老秀才。大甩爹,也把那年北京人捐的一件西服,拿出来穿在身上,只不过外边还像当年大柱子一样,勒着一条布腰带,不然,他的那杆烟袋没有办法别。两手握住一根那年乡里组织5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在江苏淮安旅游买来的拐杖,眼巴巴的朝村口望。一向以光膀子著称的唠叨妈,也穿得整整齐齐。

  许多人家从来不喝茶叶的,听了乡长的动员,也或借或买一点茶叶,放在家里,留着招待可能上门拉家常的客人,“我听说呀,这个投资人性格很随和,为人很小巧,是大款而没有架子,当了总经理还是老百姓,人家在大城市喝茶叶可是喝惯了,他串门到了你家,你用白开水招待,人家要是不愿喝,你说你脸长不长?要做好准备。”他们牢记乡长在动员会上说的话,有许多比较富裕的人家,还准备了瓜子糖果之类的东西。连村里的五保户,那个死了的小广播的老头子,没有钱买茶叶糖果,也炒了一簸箕花生,放在那,准备客人拜访。

  乡里的冯秘书早早的就给大柱子送来一身笔挺的西服。一朝被蛇咬,多年怕草绳,大柱子不愿穿,他对冯秘书说,我就是因为穿西服,一辈子才打光棍的,你说八个一样我也不穿。冯秘书也很有意思,和大柱子开玩笑的说,“不会浮水,不要怪X络杂草,西服你照穿不误,就是这领带不要打了,这是休闲西服,打领带反而拘束。”大柱子这才把西服穿上,不过总觉得碍事绊脚的。

  昨天通知上午九点投资人就来的,旮旯村的男男女女,这一天都没有去马厂赶会,都在家等着,看他们旮旯村一个出人头地的李总经理,当年的二柱子如今是何等的气魄。可是等到九点半还没有动静,一些人的心也就疲塌了下来,有几个扛着锄头下地去了,唠叨妈把刚换的儿媳妇的衣服又换了回来,说,穿在身上不舒服,告诉孙子,看村头有车子来,就告诉奶奶一声,再换也不迟。

  不大一会儿,一拉溜的五辆小车从村边驶过,并没有进村,就朝二郎山那边开去了,有人说,“八成是先考察,再进村”,有人说,“考察什么,走走形式罢了,二柱子对二郎山一草一木都熟悉,哪块有个洞,哪个洞里有几尊神像,他都知道,考察什么,还不是兜兜风吗?”绕了一圈子,五辆小车又经过旮旯村口,还是没有进村,又朝老龙河弯子的桃花坞去了。过了一会儿,这五辆有白的,黑的,绿的车子,才绕过月牙塘,在村长的带领下,拐弯抹角的朝大柱子家开去,村上的一拨人等,都朝大柱子-->>家拥去,他们都伸长了脖子看看十年没有看到的二柱子长的什么样。

  “这是县长,”(他们在电视里看过),“这是昨天作报告的乡里的高书记,”“这是乡里李乡长,”“这是乡里银行的刘主任,”“这是……这是……,”几个年轻人看着车门,一个一个的打开,一个一个人下来,一个一个的数着,一个一个认着,有认得的,有不认得的,认得的人中没有二柱子,那不认得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象是二柱子。

  二柱子八成在这最后面的一辆车上,大家都睁大眼睛等着开车门,可是车门还是没有开。只见李乡长下车后,来到那辆挂着广东牌照的加长林肯车子前,这时人们才明白,“奥,原来是二柱子在拿架子,等着乡长给开车门。”有人说,“拿架子?人家有架子不拿吗?你要是投资500万,说不定你要县长给你开车门。”不知是谁问大甩爹,“甩爹呀,你经多见广,这二柱子级别能有多高呀,要乡长给他开车门”?大甩爹一本正经的说,“我的乖乖,看这阵势,起码也是个副县级,你想想,这李乡长就是一个正科级,要不是副县级,堂堂的二郎山乡的一乡之长能够给他开车门?”不过人群中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这个二柱子,麻雀蹲在房梁上,鸟不大,架子到不小。”人们都秉住呼吸,等着看二柱子闪亮出车门。

  李乡长快步来到车门前,一把拉开车门,脸上挂着甜蜜的微笑说,“李总,到家了,请。”可是却从车子上下来一个女的,人们就感到奇怪了,有人又说了,“这八成是二柱子的媳妇,那个叫赵英的,你别急,城市的人讲究女士优先,知道么?下车也有个先后,还像俺们农村,一开车门都马蜂似的朝下挤,城市里的人,就是文明些。”可是就不见二柱子下来。人们正在疑问时,那个女的很有礼貌的对乡长说,“李总到了二郎山就下车步行了,还在后面。”

  李乡长,一边吩咐他的司机去接,一边掏出手机和二柱子联系,“李总呀,我们已经到了你家了,你在哪里呀,我的车子去迎你去了。”

  旮旯村的大部分人,那时还没有看过手机,有人说,“现在人真是能的不得了,那个什么黑黑的朝牌(农村中一种烧饼)朝耳朵上一卡,就能说话,真是怪事。”有人立即笑话说话的那个人,“连大哥大,你都不认识,不知道不要瞎说,什么朝牌还大馒头呢,”有人反对笑话人的那个人,“不认的又怎么啦,新事物太多了,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快,你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话吗,蒋介石真牛X,一辈子没有用过比比机,毛主席真伟大,他也没有看过大哥大。”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顶点小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3m6.com。书迷楼手机版:https://m.s3m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